60年征文

    我的河套酒业情结

     

    我的河套酒业情结
    罗维
    转眼之间,我在河套酒业已走过了53年的历程。我工作的一生完全是在古镇陕坝这座古老的酒城里走过的。现在回想起来,50多年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
    我1941年出生在河北省沧县,1959年从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酿造专业毕业后,按照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安排,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来到陕坝制酒厂(河套酒业集团前身),一直从事白酒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工作。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小伙,到今天已年逾花甲,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五十多年来,虽历经风雨坎坷,但是河套酒业总是不断地给我信心和力量,它的发展一直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奋发向上的心境,直到今天,我仍与河套酒业同行。我想,我的今生是与河套酒业息息相关,永不分离的,河套酒业——我爱你!我的整个人生都将奉献给我热爱的河套酒业发展事业。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老字号企业为我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我所钟爱并倾情一生的河套酒更带给我芳醇四溢的人生回味……
    1959年3月,从天津轻工业学院毕业后,当我抱着热切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来到梦想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时,迎接我的除了漫漫的黄沙、低矮的厂房、简单落后的生产工具,还有笨重的体力劳动,以及既不科学也不正规的管理……这一切和我当时的理想和抱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消极退缩还是拼搏奋进?犹豫和彷徨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留下,积极热情地投入到了白酒酿造生产活动中,决心改变企业的落后面貌。
    作为系统学习过酿造知识的学生,为了能尽快胜任工作,时任生产技术员的我直接进了生产车间,和工人师傅们一块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开始对白酒发酵生产关键过程中的一些传统做法进行思考和研究。多年来,心血和汗水让我和我的同伴们解决了河套酒厂白酒生产中无数疑难问题,在生产、技术、质量、白酒香型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不断的进行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培养起了一批批行业专业人才,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河套酿酒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是我一生都感到欣慰的事。
    记得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奇缺,当时酒类产品更是非常短缺,整个酿酒行业几乎陷入停顿状态。河套酒厂积极想办法进行生产自救,寻找玉米芯、麦麸、糠皮、麦草等代用品酿制白酒,使用大麦土法生产啤酒及使用“三精”(酒精、香精、糖精)配置露酒。这些各类酒的酿造技术其实都很不成熟,大都处于试验研究生产阶段。这是当时的环境决定的,但这给了我们一次次试验研究的机会,使我们增长了很多酿造知识。最终我们成功的完成了生产试验任务,并将产品推向市场,缓解了当时本地酒类消费严重短缺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向工人师傅们请教、学习,拜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不懂就问。他们虽然对高深理论上的知识不是很懂,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永远有我们技术人员学不完的宝贵经验。今天想来,当时毛泽东*倡导的“知识分子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的主张还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为以后的技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道理,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们越来越重视试验研究和科学探索。
    六、七十年代,我进一步牵头组织推广应用“烟台白酒操作法”和“稳、准、细、净”的先进生产工艺经验,使粮食出酒率提高10%以上。这期间,通过不断的自学钻研和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结合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和进修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也就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我养成了每天至少要坚持学习和工作十个小时以上的习惯,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八十年代,改革开发以来,国家不再按计划调拨酿酒原粮,也不再下达硬性指标给生产任务,国家不再包销产品,企业必须自己制定生产计划,自己“找米下锅”,自己销售产品,这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但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为了改变产品单一,酒质档次低的局面,按照厂里的安排,我带领科技人员开始进行新产品开发试验研究,先后研制出“河套陈缸酒”、“醉春秋酒”、“河套曲酒”、“河套凤液酒”、“龙春液”、“花粉酒”、“山楂酒”、“香槟酒”、“御膳春酒”等。1982年研制的“河套陈缸酒”,在上市后一炮打响。该酒是采用“清蒸清烧配醅”先进生产工艺,以高粱、玉米为原料,稻壳为辅料,使用白曲、黑曲等多种微生物纯种培养生产麸曲,添加多种生香酵母和酒精酵母进行长时间发酵和贮存,使用“河套曲酒”精心勾兑酿制而成。“河套陈缸酒”以酒度适宜,清亮透明,清中带浓,酒体醇和,入口绵甜,回味较好为主要特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河套陈缸酒”自上市以来销售市场不断扩大,除在内蒙古很多地区销售外,还远销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西、宁夏以及东北等地,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河套酒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十年代,由我主持开展了“浓香型酒”、“凤香型酒”及提高“清香型酒”质量档次的生产试验研究。1982年聘请泸州老窖退休老工人张立元师傅进行浓香型酒生产技术指导,成功地生产出浓香型酒——河套曲酒;1985年和酿酒老专家熊子书教授合作,改革创新了“凤香型酒”生产技术,生产出了具有“西凤酒”风味的“河套凤液酒”,该研究项目填补了利用纯菌种培养多种微生物生产“凤型酒”的空白,生产技术属国内首创,获国家轻工业新技术奖;创新了普通“二锅头”酒生产工艺,改传统老五甑生产工艺为“清蒸配醅”七甑生产工艺,并引进使用了十多种产酯酵母,使清香型酒的酒质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出的“精制二锅头”酒,酒质达到国家清香型酒优质标准;1985年根据沈家祥先生为河套酒厂提供的清宫秘方,研制成功了滋补酒——御膳春酒,1993年上市销售,1998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酒。
    九十年代以后,在张庆义厂长精心策划和安排下,制定了“搞技改,增效益;保质量,拓市场;抓管理,上等级;重科研,创名优”的二十四字经营方针,1991年决定清香型酒和浓香型酒的生产一齐上,并引进“泸州老窖”、“宜宾五粮液”,“山西汾酒”等名酒生产技术。在学习名优酒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我带领科技人员,结合北方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浓香型白酒和清香型白酒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取得十多项科研成果,使白酒质量达到较高水平,1993年在中国驰名白酒精品推荐活动中,浓香型“河套老窖酒”和清香型“河套宴酒”与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一起荣获“国家驰名白酒精品”。为了使河套酒的酒体更加幽雅、醇厚、绵甜、谐调、爽净,风格更加独特典型,我们从原料配比、制曲、己酸菌培养、窖泥培养、酿酒工艺、设备、贮存、勾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河套酒生产工艺,采用该套生产工艺生产的浓香型白酒“河套王”的质量达到国家优质酒的水平。打破了历史上在北方不能生产浓香型白酒的先例,并获得了“中国北方第一窖”和“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荣誉称号。
    2002年通过对市场的调研,集团公司确立开发发酵奶酒这一项目。我主持了该项目的研制开发,带领科技人员经过五年的研制,成功开发出12度发酵奶酒,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通过ISO2001质量管理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奶酒国家标准起草组长单位,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确立起了行业内的领导地位,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成立了内蒙古百吉纳奶酒有限责任公司,建起了年产1万吨发酵奶酒的现代化生产车间。
    河套酒业现在已形成了以“河套王”、“河套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酒系列,以“河套宴酒”、“河套陈藏”为代表的清香型酒系列,以“御膳春”为代表的保健酒系列和以“百吉纳奶酒”为代表的发酵营养酒,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为河套酒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这些产品的开发凝聚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用热情和执着、辛勤和智慧换来了河套酒业今天的基业,成为全国白酒行业经济效益前十强企业。
    在河套酒的研究创新中,我曾对河套酒酿造多项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提炼,撰写论文20多篇,在《酿酒科技》、《酿酒》等国家级专业刊物及专业会议上进行发表。主要论文有:《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北方浓香型白酒质量》、《应用曲霉菌淀粉酶透明环育选菌种的研究》、《利用真菌制备氨基酸调味酒的研究》、《切实搞好新型白酒的质量,促进新型白酒的发展》、《白酒老熟与贮存容器的关系》、《降低白酒中乳酸乙酯的研究》、《强化大曲的研究与应用》、《己酸菌的选育、培养及应用》、《北方地区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研究》、《提高北方浓香型大曲质量的试验研究》、《提高清香型原酒产、质量的试验研究》、《白酒科技进步的思考》、《低度浓香白酒生产技术与实践》、《奶酒微量成分与人体健康》、《生产“绵柔型”河套老窖原酒试验研究》等,对中国北方传统白酒工艺的发展和挖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也是对河套酒生产实践的系统理论总结和提升,促进了国内白酒界的沟通与交流。
    在这么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产品质量的提高要靠科技进步,对于一个食品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是永远要放在第一位的。我抓质量管理工作期间,曾提出“产品就是人品”的管理理念,抓好产品的质量是一种最大的责任,质量问题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五不能,四为主,三不放过”的质量思想,即任务再重,质量第一的思想不能变;困难再多,抓质量的劲头不能松;资金再紧,用于质量的投资不能少;人员再忙,抓质量的班子不能散;工作再多,一周一次的质量会议不能改。质量与数量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生产条件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成本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其他环节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发生质量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围绕这一思想,全面推行质量管理,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了切实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在我的建议下,厂里先后为检测部门配置了先进水平的惠普HP4890、HP6890气相色谱仪,ICS-2500离子色谱仪,分析并控制酒中微量成分。1993年引进计算机勾兑技术,研制成功了河套系列酒微机勾兑调味专家优化系统,保证了同一种酒批次质量的稳定,与人工勾兑调味相比,节约2/3勾调时间,避免高档原酒的浪费。
    为了进一步完善厂里质量管理工作,1997年厂里申报了质量管理体系及产品质量认证。我作为企业管理者代表,积极组织参与起草《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设计了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记录表格,建立起了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正常运行。1997年厂里顺利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全区首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双认证的企业。2002年又顺利完成了2000版ISO9001标准的转版工作。这么多年来,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运行,厂里每年都能顺利通过认证复查。通过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了对内加强管理,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对外扩大企业知名度,增强顾客满意度,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2004年,我主持了河套酒业集团“全国100家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围绕主导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建立健全了《企业标准体系》,组织编写了155项技术标准为主体,83项管理标准,140项工作标准在内的,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需要的企业标准体系。体系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要素齐全、完整,运行有效,并能做到持续改进和跟踪实施。2005年6月9日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到现场审核确认,达到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最高等级)。这也标志着河套酒业管理走向了科学化、法制化、标准化,达到了新的水平。当通过AAAA级企业认定时,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看着河套酒业又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这些年来,我们也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厂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经常派品评、勾调人员、工艺技术人员、化验人员等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习,到名优酒厂考察学习;经常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我也撰写讲稿,亲自授课,也不断请一些国内著名专家来厂授课指导,从各个方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通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培养酿酒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22人,国家级白酒评委7人,自治区级评酒委员10人,企业白酒评委30多名;高级质量管理师1人,中级质量工程师15人。他们为保证产品质量和不断开发新产品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这些技术人员都成为企业独挡一面的骨干力量。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些年,*和国家给了我许多奖励和荣誉,我认为这既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先后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开发先进工作者、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积极分子、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三次)、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酿酒大师等各种荣誉和奖励40多项次,2005年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到*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回首往昔,河套酒业的一砖一瓦,一池一甑,每一个角落,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记录着我们的喜悦和艰辛。我这一生,并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我认为自己的人生还是很值得回味的。在我工作的五十多年里,受到了公司各界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关心和照顾,是河套酒业和各届领导培养了我,是他们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要感谢他们!特别是要感谢张庆义董事长,他不但在工作上帮助我们,也为我和广大员工创造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美满富裕的生活,也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在我工作的这些年里,我亲眼目睹了河套酒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让这个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足百人,小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总资产27.63亿元,占地面积106.91多万平方米,拥有员工3647人的大型民营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强基固本,以白酒为主业的同时,建有奶酒、保健酒、餐饮业、包装物制造业、番茄加工业、房地产开发、物流、小额贷款、玻璃制品等24个集团下属公司。而且,“河套”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河套酒业集团被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等。
    确实,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现在我作为河套酒业的一名老员工,希望河套酒业能够越走越好,能够建成一个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名牌产品企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45p链接亚洲永久精品91嫩草中文字幕人人国产1688黄页官网66威九国际88xx链接链接